第14章 管理者设法扩大规模 (1 / 1)
第14章管理者设法扩大规模
上海证券交易所刚建立起来的时候,管理者认为能做到不出事就是成功,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市场,政策环境也没有给你发展的空间。但是,上海的民间投资热情很高,逼着他们必须向前走。
1991年,在股份制试点范围很小的情况下,上海股市关门练“内功”,建立了以电脑自动交易、无纸化、中央结算为核心的业务技术体系。
当他们在搞这些东西的时候,海外的证券市场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也没学过,都是在市场运作实践中逼出来的。这使中国这个新兴、年轻的市场有了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
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业务和技术体系,中国股市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运行效率和成本都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以这么讲,这套体系是全球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上海股市得以跻身于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的前列。深圳交易所的业务技术系统与上海略有不同,在全球市场体系中也是十分先进的。
1992年,上海股市花了很大精力推动市场化进程。年初,尉文渊到美国一个月,全面地考察了那里的证券市场。在那个成熟的市场上,他清晰地体会到了两个特色:一是市场开放,二是市场竞争。
刚好在这一年的春天,邓小平南巡,3月朱镕基又在厦门召集上海、深圳两地汇报证券市场工作,批评了上海的不足。
尉文渊他们很快就开始着手解决上海股市发展的问题。
第一步就是放开股价。当时基于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和控制,交易所主要靠行政性的涨跌停板手段,外加一个流量控制。说到这些,大概只有老股民能知道它的内涵。放开股价的意义在于尊重市场,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调节市场。这看来是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刚起步时做这件事却很不容易。
尉文渊花了很长时间做有关部门的工作,但阻力很大。最后迫不得已,他自主做了全面放开股价的决定。
从1992年2月5日起,尉文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实行小步快走的方法,逐步放开股价。
2月18日,先放开延中、飞乐两家的股价。结果,饥渴难耐的股民蜂涌入市,两股价格大幅飚升。延中从前一天的98.90元,上涨到收盘时的168.40元,升幅为70%;大飞乐从1091元升至1599元,升幅为46%。
4月13日,又放开小飞乐、电真空、凤凰,但限制涨跌幅为5%。其后几只也采用此法,股价开始平稳,涨跌也较为有序。
经过这么几个步骤,到1992年5月21日实现全部放开。
尉文渊这么做不少人有意见,有些人还提出要撤他的职。他本人也知道擅自“闯关”,个人可能要付出代价,于是,他在给市领导写信时也坦言准备被撤职。
市场价格放开后,交易明显活跃了,但是当时的市场规模太小,造成股价畸形上涨,尽快扩大上市公司规模就成了主要矛盾。
从5月21日开始,饱受涨幅控制的上市新股突然爆发行情,成倍上涨。前段处于盘整中的老股也牛性大发,大幅上扬。上证指数从20日的616点,直升到21日收市的1266点,日涨幅达105%。这一周上涨795点,周涨幅146%。
到5月25日,上证指数已急剧上升至1420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二五文学【25wx.com】第一时间更新《大胆尝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