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不断完善 第13章 证交所面临的困难 (1 / 1)
《大胆尝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转载请注明来源:二五文学25wx.com
第三卷不断完善第13章证交所面临的困难
上海股市的管理者们坚信一条:发展市场,只能循着市场规律去做。
年轻的上海股市,终于以“小步快进”的艺术,甩掉拐杖,摇摇摆摆地挺立起来。
一时间,上海滩一片叫“股”声,人人都说股票好,整个上海股票市场开始疯狂了。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实,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发展过程。
在发展的初期,主要挑战还是来自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潮的压力,特别是姓“社”姓“资”的问题。
上海证交所是1990年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一直到1991年11月以后,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相继来上交所视察后,尉文渊他们才感到政治上的压力减轻了。
但是市场也留下了不少时代的痕迹。比如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国家股、法人股问题。
证券市场之所以敏感,首先涉及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敏感问题。当时,根据《宪法》规定,是公有制主导,此时企业上市就意味着企业的所有权,通过其股权形式,谁都能够随便地买卖,任何人都可以持有。特别是国有企业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金,国企的产权变成了商品,这是过去所绝对不允许的。
即使是按照尉文渊对改革的认识,发展证券市场也不能去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指导原则。所以,早期的股份制公司都强调国有股或法人股占大股。
基于20世纪80年代思想界、理论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能力,搞股票市场既要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成果,通过股票市场来筹措资金,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导,所以发展股份制要国家占大股,或是全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持有主要股份,在所有制成分上做了很多文章。而且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保持控制权,这些股份不上市流通。
如同中国改革注定要经历一个新旧体制并存的阶段一样,上海股市起步之初,也曾采取过带有浓厚行政管制色彩的措施:“涨跌停板”,即对每天的股价涨跌幅度作出限制。
不能否认这样做的良好用心。也不能否认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的积极意义。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能培育起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特别是在股市运作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善意的保护已弊大于利。
在上海股市投入运作的第一年,人们炒来炒去就是“真空”、“延中”、“飞乐”、“兴业”等“老八股”。一方面,股票的供应与需求严重失衡。另一方面,由于涨跌限幅,造成股价有升无降,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买到股票就能发财”的误区,什么“企业的经营业绩”等,几乎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于是,常常是有价无市,市场交易趋于萎缩,正常预期无从形成。
而在这样一种畸型的局面下,股份制试验的积极效应,又怎能充分显现?
市场对不合其秉性的操作是注定不留情面的。这一年,上海股市的日均成交额,是一个非常可怜的数字:316万元。
实践向股市管理者提出了挑战。
显然,在股份制究竟应不应该搞,换言之,它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大前提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在放开股票价格可能给社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还难以料定的情况下,在来自方方面面的反对、担忧、疑虑等的重重包围下,孤军深入,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但是,上海股市的管理者们坚信一条:发展市场,只能循着市场规律去做。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重头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王治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五文学25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