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种豆得豆 (1 / 1)
天才一秒记住【二五文学】地址:25wx.com
种豆得豆
古语说,三岁定八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句话基本是真理。0-3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很多人忽略的。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大未来。在我职业的经验中,发现有太多的心理疾病的根本是在3岁内的照料方式,以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互动中存在着问题,导致了成年后心理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很多的求助者几乎都只是在重复着原始的,与父母关系的模式。一开始的关系模式就是病态的,很难改变成为健康的关系模式。
之所以会有病态的照料方式以及病态的关系互动模式,是因为这样的病态模式已经存在父母的内心中,再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而已。因此,父母是否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病态心理,这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的我们会去学习培养孩子的能力,但无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常有父母对我说,道理我都知道,但在那个时候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了,这就是无意识的力量,在我们的内心中发生着作用,让我们无所适从。当无意识没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的时候,要想改变,几乎不可能。只有父母开始去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自己身上,并且有意愿和勇气去面对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我们才不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内心冲突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让他们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去解决我们的焦虑。在健康的关系中,培养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作为心理师,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培养出一个100%情绪障碍的孩子。是的,焦虑的母亲对应的可能是缺席的父亲,而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和焦虑。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下,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似乎养孩子更多的是母亲的责任。这样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了。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亲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着最原始的满足:生理满足,安全满足,爱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根本的。而假如这三个层面的满足发生了缺陷,那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就变得相对比较虚幻了。就好象是一栋大楼,基础没有打好,很难建起一个大楼的。
三岁以内的孩子,在生理和安全获得保障的基础上,去发展自己,探索世界。而爱是维持关系的纽带,没有爱,任何关系都是不存在的。爱又是体会的,对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或者一个三岁的孩子,说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怕对着一个成年人,说爱也没有意义。爱是一种体会,是真实可以体会到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转载请注明来源:二五文学25wx.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