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二五文学】地址:25wx.com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今大学校长)王懿荣患疟疾,请医生来看病,医生为他开的处方中有“龙骨”药一味。王懿荣待抓药的人回来后,拿起龙骨观看,忽然发现“龙骨”上面有一些刀刻的痕迹,再仔细观察,这些刀痕绘形意味浓厚,但又不是图画。经过初步思索、分析,他认为这些痕迹,可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
王懿荣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专家,他马上派人去把药店的“龙骨”全部买回来,经过细心研究,终于发现,这些“龙骨”全是些龟甲和兽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图案和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大多为“卜辞”,是商朝奴隶主贵族向他们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礼的记录。后人把这些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这些甲骨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它们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被当地农民发现。农民以为是“龙骨”,可以治病,便卖到药店。当时,王懿荣曾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便为世人所重视。
“三味”指什么
有一篇课文叫《三味书屋》,同学们往往对此产生疑问:这“三味书屋”是什么意思呢?对此问题,老师们的看法也不一致,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古人把经书比作肉汤,把史书比作肉块,把子书比作肉酱,说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美味一样,取名“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第二种解释认为,读经书味如稻粱,读史书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醯(xi)醢(hai),也是博览群书之意。
第三种是许钦文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一书中说:“大概是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菜蔬,子书是点心。”他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加上“大概”二字。
第四种解释说,鲁迅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认为“读书有味”,加之屋后园中梅花有味、桂花有味,合起来便是“三味”。
第五种解释说,三国时董遇曾说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学习,切莫让宝贵时光白白流失。宋朝苏轼对此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为学当以三余”,并将其书屋取名为“三味”。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必听的语文之谜》转载请注明来源:二五文学25wx.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