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窟 (1 / 1)
天才一秒记住【二五文学】地址:25wx.com
大足石窟历史
大足石窟位于重庆市西部的大足县境内,东距重庆市区120千米,西距成都市区270千米。大足县周边与重庆市所辖的铜梁县、潼南县及永川市相连接,又与四川省安岳县毗邻,气候温和、丘陵起伏,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特别是以星罗棋布、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精美的石刻造像闻名遐迩,故历来被人们赞誉为“石刻之乡”。
大足县的正式建制是在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与此同时建制的昌州治所亦设在大足县。为何称为“大足”,据明代曹学全《蜀中广记》载,所谓“大足”,一是取其大兴大足之意,二是相传大足宝顶山有巨大足迹。当地盛传释迦牟尼佛涅盘前,曾在此与诸弟子告别,弟子们依依小舍,一程又一程相随送别,久久不肯离去,释迦牟尼佛只好用食指在面前一画,随即涌现一条大河,将弟了们隔离在对岸。其实要离开弟子们,释迦牟尼佛心中也非常不舍,在河边伫立良久,才终于飞引而去。在他原来站立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长1.8米,宽1.01米的深深脚印,这也就是位在现今宁顶山圣寿寺门外的佛迹地。五代两宋时期大足沿袭旧称。元代设省昌州,以永川县并入大足县,隶属合州(治所在今重庆合川市合阳镇)。明代时大足县改属重庆府。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并大足县入荣昌县;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复置大足县,属川东道重庆府管辖。
大足石窟分布于大足县所属的28个乡镇境内,据大足县文物部门迄今为止的普查统计结果,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点共75处,造像总数达5万余尊。其中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五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处的石窟造像也最具有代表性;属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共四处:妙高山、舒成岩、尖山子、千佛岩;还有66处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造像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其中以晚唐及两宋时期最为精彩。大足石窟造像全都是以四川特有的红砂岩雕凿而成,内容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佛教雕像中还反映出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最象,其中尤以宋代所雕佛像景为精彩,保存也最完整,不但刻工线条流畅,体态端庄曼妙、神情生动逼真,题材,结构也都极具故事性。现存的造像之中,时代最早的是尖山子石窟,其中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所造的弥勒说法图龛,历经五代、两宋、明、清;时代最晚的则是民国三十四午(公元1945年)所造,位于九龙村石窟的道教龛像。
时代风格
大足石窟与敦煌、云冈、龙门等北方中原石窟相比仅就龛窟形式而言,前者以摩崖造像龛为丰,洞窟造像极少;后者则以洞窟造像为主,如中心塔柱窟、禅窟、佛殿窟、大像窟、涅架窟等,摩崖造像龛极少。在巴蜀丘陵一带,山不高且石多,自汉代以来就有摩崖石刻的传统。因此,大足石窟大多是依着山石崖壁雕刻造像,一般造像龛都较浅。这种形式便于形象化地宣传宗教义理、教化僧俗二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大众传播方式。
纵观大足石窟艺术,其雕刻手法除少数采用圆雕外,大多是以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线刻等手法,刀法随形体块面的转折和质感而变化多样,神态表情的刻画则依雕刻对象的不同,或含蓄,或夸张,或变形生动活脱。尤其是宋代造像,既依庄严妙相的粉本,又大量融入了世俗化、民间化、生活化的审美意趣,在以本尊为中心的对称式布局中追求寓变化于整一的艺术效果。大足石刻由多代家族性石匠雕凿,转轮经藏窟由来自河南颍川的工匠胥安所雕凿;从北方流寓大足的工匠伏氏家族,几代人在大足造像不断。尤其是来自与大足县相邻的普州的工匠文氏家族,从北宋至南宋,代代相续,为大足石窟的宋代造像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存的数十则的造像镌记,不但明白地记录了造像年代、题材内容,更完整记载了各个匠师的姓名,师从及亲属关系,为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足石窟艺术不仅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也为中国宗教艺术的演变,展示出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更为今日的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最有益的借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抖音推文】《成为雍正妹妹之后》《变身齐天大圣,觉醒七十二变》《锦宫春暖》《地球第一领主》《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欢迎进入梦魇直播间》《洛杉矶之狼》《从行星总督开始》【OPPO小说】
《历史的沉思——亚非奇迹》转载请注明来源:二五文学25wx.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