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清初画坛的怪杰 (1 / 1)
八大山人:清初画坛的怪杰
八大山人是清初画坛上的一位怪杰,他的画以豪迈沉雄、简朴浑拙而著称。他性格豪放不羁,胸怀磊落。八大山人又叫朱耷,传说他生来耳朵特别大,因此父母给他起乳名叫耷子。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号彭祖,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的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书画家,父亲喑哑不能说话。
八大山人的家境殷实富足,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据载他8岁会吟诗作画,童年科考就得了“诸生”。
但世事多变,还未等到八大山人夺取“功名”,明朝就灭亡了,那年他19岁。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宗室贵族变成了明朝遗民,功名没有了,仕途更谈不上,他感到痛苦愤懑、绝望,继而佯狂玩世,为避现实,他出家做了一名和尚,改名八大山人,字雪个。寓意八大是“四方四隅,皆为我大,而无大于我”。他常常把八大二字连起来写,像一个哭字,把山人二字也连起来像一个笑字。但又不真像哭和笑,含意是国破家亡,哭笑不得。因而也有人称他哭笑先生。多年以后,八大山人又改做道士。
八大山人出家以后取法名传启,号刃庵,僧名别号特别多,如个山、人屋、介山驴等。由于他祖父和父亲都擅书画,八大山人从小受他们影响很深,并具有一定的功底,因此他就一头钻到了对书画的研究上。他整日埋头苦画,寻求先师的真迹,很快,他的画就有了名气。
八大山人36岁以后,改佛为道,在江西南昌郊外着手修建一处道院,取名青云谱。据说是因为他的母亲要他结婚传宗接代,所以他不得不接受老母的建议但又不愿回到尘世间,因而改宗道教。青云谱建成以后,他自己担当主持,还编修了《青云谱志》并作跋,一直到62岁时把道院传给了别人。
八大山人在青云谱期间习静修真,继续参研书画,闲暇之余,培植花木,修建殿堂,过着放情林泉、自耕自食的生活。
但世外是没有“桃园”的。在八大山人50多岁时,清廷复兴科举,笼络名儒,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当时有个叫胡亦堂的临川知县,听说了八大山人的名气,为显示自己的“功绩”,就去“礼请”八大山人出山,诱骗他为清廷效劳。八大山人不明真相,就随胡亦堂住进了临川官舍。但没住多久,八大山人就深感寄人篱下之苦,更主要的是不愿为清廷做事,于是就想了一个装疯卖傻的主意,以逃避清政权的追究。他喝酒划拳,拳胜了就哑然大笑;输了就唏嘘不止。有一天他突然发狂,撕碎了身上的衣服,跑到市上又哭又叫,他用破袖乱舞,脚上也不穿鞋子,疯疯癫癫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请他喝酒,他也只是缩着脖子拍手傻笑。他经常手拿一把大折扇,上书一个哑字,逢人就展扇相迎。又在自己门上也大书一个哑字,从此不开口说话。在一天的夜晚,他披袍戴帽,向着南昌的方向走去,他在街上蹒跚而行,摇头晃脑。鞋破了,脚肿了,他全然不顾,终于回到了南昌。为躲避清廷的再次“礼请”,他不得已离开了亲手建造的青云谱,东躲西藏,今天住在寺庙里,明日又住进道观,一会儿僧人,一会儿道士,一会儿又是儒者,已是“花甲华诞”的八大山人又过上了流浪生活。
晚年的八大山人借住在南昌的北兰寺里,以卖画为生。他在自己编写的“寐歌草堂”中写道:“一室寐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室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华娱之别和我谈艺术》【天悦小说网】《岁岁平安》《成为雍正妹妹之后》《天人图谱》《朕就是万历帝》《阴影帝国》《世子你别乱来》《虐主文的NPC消极怠工了[快穿]》
二五文学【25wx.com】第一时间更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