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克·拉宾:铁拳与橄榄并重的政治家 (1 / 1)
毕尚,风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五文学25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伊扎克·拉宾:铁拳与橄榄并重的政治家
伊扎克·拉宾,1922年3月1日出生于耶路撒冷,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犹太人。1937年,拉宾考入了卡杜里农业学校。聪明好学的拉宾第一学年就得了头等奖学金。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他投笔从戎。1941年6月,拉宾参加了左翼犹太人组织领导的秘密武装哈加纳的帕尔马契,曾同英军一起转战叙利亚和黎巴嫩。1945年,拉宾成为帕尔马契第一营的训导主任,他在一次营救关在海法市的200名犹太移民的行动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组织才能。
1948年5月1日,有“以色列之父”称号的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成立。翌日,阿拉伯联盟5个成员国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遂告爆发。年仅26岁的拉宾被任命为帕尔马契新建的“哈雷尔旅”的上校旅长,在耶路撒冷前线作战,为以色列的新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拉宾作为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罗得岛与阿拉伯国家举行的停战谈判。此后,拉宾步步高升。1950年,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两年后被送到英国坎特伯雷皇家参谋学院深造,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补上了重要的一课。回国后出任军训部长。1956年4月又被任命为北方军区司令,军衔晋升为少将,1964年1月拉宾实现了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到总司令的愿望,担任了以军总参谋长,荣膺中将军衔。
“六五”战争后,拉宾随即退役从政。1968年,总理梅厄夫人任命他为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官位虽不高,但其份量则是实在的不轻。在华盛顿的外交场合中,拉宾开始有些不适应,他尽可能使自己融于优雅大度、文质彬彬的环境中,可美国的政治家们还是觉得这位将军大使过于冷峻和严厉。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拉宾的智慧、魄力对美国政治好奇以及他那外向的妻子的魅力,很快就在华盛顿成为新闻人物。
几年的大使生涯,无疑使拉宾眼界开阔不少,学到了很多枪炮以外的东西。1973年,拉宾被召回国。次年出任劳工部长,很快成为工党的核心人物之一。这时对政治还不是运用自如的拉宾,却在一个偶发事件中“捡”来了一个总理。1974年6月,梅厄政府因“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以色列造成巨大损失而引咎辞职,52岁的拉宾战胜西蒙·佩雷斯,当选为工党领袖并被推上总理宝座,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总理。
1975年8月底,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与埃及总统萨达特进行数小时的谈判后,匆忙赶往以色列,虽然天色已晚,但拉宾总理却坚持要与基辛格会晤,精疲力倦的基辛格在拉宾的办公室同他讨论了一整夜。拉宾的策略使以色列如愿以偿:美国承诺不与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谈判,以色列获得了约20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及一个最先进的F—16战斗机中队。
1977年4月辞去工党领袖和总理之职。一个月之后,工党在大选中败北,利库德集团取代工党主宰了以色列政坛。
这次辞职并没有给拉宾的政治生命打上句号,下台后的拉宾不甘寂寞,作为一名议员仍热衷于政治活动,更不忘等待机会有朝一日东山再起。1980年拉宾竞选工党领袖受挫。1984年,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组成联合政府,拉宾又重操旧业,作为工党第二号人物出任国防部长。其“鹰爪鸽派”之性,再现于众。1985年,他力主对占领区巴勒斯坦人的起义采取断然镇压政策,同时又向政府建议并实施了从黎巴嫩的部分撤军计划。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