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1 / 1)
戈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五文学25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38.《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匈牙利〕卢卡奇著
【作者简介】
卢卡奇1885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自幼才华横溢,10余岁时即开始文笔活动。后又留学柏林大学,游学海德堡,汲取了德意志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新康德学派到德意志浪漫主义,再经神秘主义,走向黑格尔的辩证法。还通过察普的工团主义,最终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8年匈牙利发生革命时,卢卡奇参加了匈牙利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翌年3月库恩革命政权成立后,立即被任命为革命政权的教育人民委员,进入领导阶层。但革命政权因罗马尼亚军队的武装干涉而仅133天即行崩溃,卢卡奇不得不亡命维也纳。《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收的八篇论文,正是在这个革命时期及亡命维也纳后不久写的,可称是匈牙利革命及其挫折的这种历史经验的思想结晶。
【内容精要】
该书由八章组成,但重点是第四章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在这里首先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论述为依据,阐明了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社会特有的“物化”现象。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阐明了物化的本质现象,而这里所确认的是:人的独立活动(劳动),如何作为某种客体的东西,作为独立于人的东西,作为通过人的异化的固有的规律性而成为统治人的东西,并从而与人相对立。在以商品这一形态来生产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关系)作为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及商品在市场上的运动)而出现。这个物的世界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是难以控制的独立的力量,与人相对立。此外,人的活动(劳动)被客体化而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遵循社会性规律,独立于人而运动。
因此,一旦商品形态普遍化,就产生“人的劳动的抽象化”。其具体内容是:(1)不同质的生产物,作为商品得以以量的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在那里有同质的东西,它就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的人的劳动”;(2)劳动者的质的特殊性被排除,劳动过程被分解为抽象的合理的局部作业,劳动者和生产物整体的关系被分割,劳动成为机械式的反复重复的专业性机能。总之,贯彻于劳动过程中的是“以计算或计算可能性为目的的合理化原则”。
这就是说,卢卡奇把劳动过程的“合理化”以及与随之而来的“异化”视为“抽象化”,并把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质(生产商品价值的抽象的人的劳动)结合起来。
那么,这个“物化”使人们的意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卢卡奇分析说:在资产阶级思想上物化的意识结构,在认识原则、实践原则、艺术原则的三个领域中,都带来了二律背反的问题,他认为,意识物象化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有如下三点:(1)承认被抽象化、数量化了的现象形态为给定的前提,但无法脱离其直接性;(2)承认局部体系是独立的东西,其相互关系只能委之于偶然;(3)意识只能停留在主体和客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