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二五文学】地址:25wx.com
艺术探险
1912年,与毕加索同甘苦共患难多年的费尔南多与人私奔,而毕加索则爱上了有夫之妇伊娃。不幸的是,伊娃不到3年就病逝了,这对毕加索来说,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毕加索的好友阿波利奈尔参加了战争,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骨,又死里逃生地从手术刀下活过来。
1916年,毕加索结识了俄罗斯芭蕾舞剧团的主持人佳吉列夫,并为他进行舞台装饰、布景、服装的设计。实际上,对于毕加索而言,最吸引他的还是芭蕾舞剧团的一位姑娘——奥尔佳·柯克洛娃。
奥尔佳的父亲是俄罗斯帝国军队一位上校,她的贵族血统,为原本端庄美丽、气质高雅的她又增添了几分神秘。不久,她被毕加索炽热的爱情和强烈的攻势俘虏了。
毕加索把奥尔佳带到自己家里,让家人看一看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姑娘。毕加索的母亲很快意识到,毕加索与奥尔佳出身的差异,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不会稳定和长久。
1917年,阿波利奈尔完成了剧本《蒂雷齐亚的乳房》。这个剧本耗去了阿波利奈尔十几年的心血。
6月24日,该剧在巴黎马特尔上演。
1918年初,阿波利奈尔病倒了。5月,他与照顾他的护士加科林·柯里布结婚。重病中的阿波利奈尔仍然努力为毕加索摇旗呐喊。这个时候,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
11月份,阿波利奈尔病危,他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他弥留之际,窗外挤满了游行的人,抗议《蒂雷齐亚的乳房》的上演。
此刻的毕加索,正在大街上急速地穿行。他不知道阿波利奈尔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想去陪一陪这位受苦受难的好友。一阵风吹过来,街上一位寡妇戴的黑纱蒙住了毕加索的脸,他的心“咯噔”一下,预感到将有不幸降临,他焦急万分地跑起来,当他刚刚到达阿波利奈尔的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柯里布痛不欲生的哭喊声。
毕加索悲恸欲绝,他为阿波利奈尔画了一幅漫画。画中的他是一位坐着的教皇,头戴皇冠、手持权杖、口衔烟斗。这表明在毕加索眼里,阿波利奈尔是立体主义的教皇,超现实主义的鼻祖。
1924年2月,毕加索和奥尔佳的儿子保罗出生了。毕加索非常疼爱这个孩子,他像所有慈祥的父亲一样,常常凝视着自己的儿子,不时地从这个小生命身上挖掘出与自己的共同点。作为一个画家父亲,毕加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他画了许多保罗的素描,每一张都不一样:熟睡的保罗、微笑的保罗、哭泣的保罗……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儿子的成长过程。
做了母亲的奥尔佳此时也显得格外温柔,她用细腻无私的母爱哺育着小保罗。在毕加索眼中,这时的奥尔佳就像圣母一样纯洁、伟大。毕加索被这种深沉醇厚的亲情和母爱所感动,他以奥尔佳和保罗为题材,创作了系列画《母与子》。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技巧和手法退居其次,立体主义的痕迹很明显也被淡化,毕加索用传统的写实手法来表现母爱的伟大: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嗷嗷待哺,年轻的母亲敞开衣衫,露出丰满的乳房,她的表情幸福而又安详,柔软的手臂将孩子稳稳地托出,好像要给他最安全、最舒适的庇护。
这些画线条柔和,体现出毕加索当时平和的心境,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主题——爱,与毕加索早年的作品《科学与仁慈》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风靡世界。他认为,人的潜意识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隐藏着种种为伦理道德所不齿的冲动,这种冲动就像动物一样没有理性。
20世纪20年代,毕加索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受到启发,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弗洛依德所说的潜意识特征相吻合,性的冲动、爱情、同性恋、梦幻、精神分裂、生与死等等,成为他绘画的一个主题。
在当时,布尔顿等超现实主义画家认为,创作活动纯粹是人的直觉、幻觉的衍生物。画家主观的、一时的冲动就是“灵感”,这种冲动越离奇、越接近梦幻,就越能产生出高水平的作品。但是,在这种想法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过于荒诞,人们根本看不懂。与他们相对的,毕加索的作品立足于现实,来源于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布尔顿等人不得不承认,毕加索是超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文学艺术家》转载请注明来源:二五文学25wx.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