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五文学25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收作诗隐典故
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唐懿宗时任宰相。
杨收的父亲杨遗直,是当时的一个大儒,通晓诗书礼乐,尤对孔子的《论语》、《春秋》研读精细,并因此做过濠州录事参军,辞官后,客居苏州,专门从事讲学工作。杨收与大哥杨发、弟弟杨严以及三个儿子都是进士,使得其家“一门六进士”,在当地成为美谈。特别是杨收,在小的时候,就以作诗善用典故而闻名乡里,被“吴人呼为神童”。
杨收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加之出生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便养成了勤奋读书的良好习惯。到四五岁时,他便通读了《诗经》、《论语》等经典书籍,开口能诗,举止有礼,父母很是喜欢。但是,好景不长,在杨收七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母亲长孙氏把希望寄托在几个儿子身上。特别是杨收,母亲见他少言寡语,博学强记,很有发展前途,便亲自教他读经书,学史籍。小杨收也很有志气,善解人意。他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加发奋读书,刻苦钻研,除了学懂弄通母亲教的知识外,他还自己给自己定了些学习任务:早上一首诗,晚上一篇文,长年坚持,从不间断。因此,到他十三岁时,对当时流行于世的主要历史典籍都学了一遍,并能通晓其意。尤其在写诗作文方面,不仅触景能思,思能成文,而且文新词美,意境深远;又因他读书面广,掌故丰富,所以,他每成诗文,其中必含典故,更加使文生辉,寓意深刻,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有一天,他和哥哥杨发去田中散步,南风徐徐,稻浪起伏,蛙声阵阵,野花飘香,真是美景醉人,令人心旷神怡。杨发一时心血来潮,对弟弟说:“景色如此秀丽,何不来一首诗助兴?”
杨收说:“不知大哥愿以何为题?”
杨发道:“就以那青蛙的叫声,来首《咏蛙》如何?”
杨收稍做思考,便朗声念道: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
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该诗前三句的意思是说,在月宫,青蛙和白兔分列于玉一般的桂树两边;在地上,青蛙又显耀于铜仪的龙嘴之下(指张衡的地动仪);第三句用“会当同鼓吹”,把天上的、地上的联系在一起,虚实结合;最后一句,是用一个典故,结合前三句说:当天上的、地上的蛙声汇成一个声音时,就不要再问它们是属官家还是属私家的了。
这首诗最后一句“不复问官私”,就引用了发生在晋朝的一个有趣的典故。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呆傻愚蠢,不堪造就。还是在他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皇家花园里玩耍,听到蛤蟆叫,就问左右:“这是什么在叫?”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