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5wx.com

《历史的沉思——亚非奇迹》转载请注明来源:二五文学25wx.com

平遥历史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的汾河西岸,是山西省最为富庶的地区。根据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片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可见此地亦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相传平遥—带是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京陵古邑,战国时代为赵国的属地中都,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时废京陵、中都二县,改置平陶县,后因避太武帝拓拔焘讳(焘、陶同音)而改名平遥,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时,山西商人几乎垄断全国经济,清道光年间,平遥更因“票号”(相当于现在的银行汇款业务)的兴起,而有商都之称,当时城市的繁华富裕,从现存民居建筑装饰的雕花与彩饰可见一斑。

今日的平遥古城保留了完整的明朝县城建筑,不仅有古老完好的城墙,而且当时的寺庙、市楼、街道、店铺、民宅都原址原样地保留下来,宛若—座明朝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足以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相媲美。

平遥古城墙的修建约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城墙结构只是以土夯筑起的屏障,防御能力不高,及至后来金兵入侵,杀戮平遥百姓5000多人,财产损失惨重。因此,明朝初年统治者出于抵御北方外患的考虑,明令全国各府、州、县城建造砖石包砌的城垣以加强防守。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平遥于现在的旧城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将城墙的外侧和上部进行包砖、更新城楼、增设敌台、瓷城、吊桥设施,使城墙更加坚固。其后历经多朝的增建,一直到万历年间,整个城墙的规模才逐渐完善。清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遂又在四面修建大城楼,从此城池更显得壮观而宏伟。

平遥建筑

古代旧制京城的范围为九里平方,一里约为0.5千米;诸侯都城或后来的州郡府城,大的七里平方,小的五里平方;县城一般为三军平方。平遥古城便是按照这礼序标准建造的。

平遥城的布局以南大街为中轴,市楼为轴心,左为城隍庙,右为县衙署,上有文庙,下有武庙,完全是明朝县城的格局。民居的形式虽为传统的木结构四合院,但走进院内,院落的正房往往是独立式的砖砌窑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与鲜明的地方色彩。与城墙并称平遥两大象征的市楼,三层高阁以鲜艳的琉璃瓦铺成,是昔日平遥早、午、夕三市的集散地,登临其上,楼下的大街车流人行,整个古城的活泼生气尽收眼底。

平遥古城整体布局为一龟形,之所以筑成龟形,可能与“龟卜”选址有关,龟为长寿的灵物,以龟为形而建城,取其长治久安、益寿延年之意。古城按照“因地制宜”和习俗“山水朝阳,龟前戏水”之说,将龟首设在南方,既朝阳又对着中都河,龟尾则位于地势较低的北方,南高北低的龟城恰好形成抬头的态势。《阳宅会心集》上说:“城门者,关系一方居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接山水为主。”因此平遥城门根据迎山接水的设计——“如有月城者,则以外门收之,无月城者,则于城外建一亭或一阁以收之。”所以平遥东南有中都河、超山,城门便开在南边以纳其气:东边的两个城门正好对禧台山上的禧台塔,一方面开门便有好景观,另一方面也是遵照着传统风水说法。

城中的道路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蚰蜒巷,”这繁复的大街小巷组成了庞大的八卦图案,人们或附会为“喜”字,或为“寿”字,乍看之下好似龟背的甲纹,十分有意思。其中主要街道成十字相交,即所谓的“天心十道,”中心则为穴位所在,这种穴位其气较盛,在此营造公共楼塔甚为恰当,因此市楼便建于此处。

这座古城与一般城池十分不同,据说以前的东西南北大街因为军事防御的需要,并不与城门直接相对。后来又根据风水术而另有一说——商业大街头尾不能相对,以免冲了财气,因此贯穿南北的大街并不成一直线,南大街向东稍偏,北大街则向西偏移。更有趣的是,位于龟尾的北城恰是全城的最低处,全城里的废水皆从此地流出。

平遥古城墙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闻明,彭萍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五文学25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相关阅读More+

绕床弄青梅

洛阳bibi

怀娇

白糖三两

第一夫人

君太平

日落大道

卡比丘

谁让他玩游戏王的!

名称被占用

假惺惺

刘水水